私域运营观察|变简单的双十一,被套路的电商主
+
玩法复杂,增速降低
今年双十一今天终于降下帷幕。
没有人想到,2008年时任淘宝CFO张勇提出——“通过一个活动或事件,让消费者记住淘宝商城(天猫的前身)”,这一最初目标,最终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届奥利匹克。到2020年11月11日当天,销售额高达4982亿元。
也许是车、房都加入了销售,今年销售同比大增85.6%,但从以往增长数据而言,天猫的双十一增长率算不上好看。
(点击图片参看详细数据)
平台显示意识到这一点,于是今年双十一另辟蹊径,延长周期,简化了玩法。但尚未掌握规则稍不留神就会吃土的消费者来说还是一脸懵:
“定金”、“预售”、“尾款”、“赚猫币”...即使没了繁琐变化的玩法,也仍如临期末考,疯狂吐槽。
+
人找货,货找人?
无论是天猫、京东还是美团,电商领域的商家把货上架之后,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向中心平台购买曝光量,等着消费者来挑选商品,这是一种“人找货”的模式。
商家需要付出极高的推广成本、销售佣金,并且还得和众多涌入平台的对手争夺有限的用户。据数据统计,天猫商家获客成本高达250元/人,京东甚至超过千元/人。
许多在淘宝开店的商家都纷纷吐槽,即使自己店铺的粉丝过百万,但是若是没有投入广告推广,实际进入店铺的流量少之又少。而最终的流量都掌控在平台的手里。
“没流量等死,有流量晚点死“,这成为不少商家对日渐高昂的营销费用共同的哀鸣。
在货品极度丰富、购买渠道非常开放的今天,消费者刚性需求早已被满足,当平台流量耗尽,如何跳出货架,主动且快速触及消费者,实现“货找人”,成为下一阶段商家必须思考的问题。
怎样让“货找人”?
+
商家的救赎之路
+
私域电商的优势


+
长期培养私域流量

+
齐讯科技